求<爸不得爱你>影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21:57:54
专业点的
1500字以内

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爸爸,一个只在一张褪色照片中出现过的男人。回家后,说要带两子到荒岛旅行。当三人踏上旅途,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时,爸爸只是袖手旁观,似要借着军训式的锻炼令两个孩子快速成长,于平静的荒岛上,父亲与幼子的冲突加剧,连长子也被卷入漩涡。最后一切终于在一声巨响下消弭,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
  看完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电影《回归》,有种说不清的情绪在心里滋生,是压抑,凝重;还是释怀,神性。一切的情绪都在那一片海里轻轻荡开了。一开始我差点就以为这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它拥有同塔可夫斯基如出一辙的俄罗斯冷调气质。青灰苍凉的影像,静默的音乐,让你即使坐在开足暖气的房间也能感受到俄罗斯的寒意。但它那一片宁静的海,孤寂的小岛,毫无渲染的话语和最后突然来临的高潮,却有一种让你无法抗拒的力量引导着你去注目和思考。 七日的“创世纪”之旅,父亲的从无到有再到无,影片所涵盖的内容也有多层。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父权及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隐喻,也可以将父亲的角色当成基督教文化中上帝的映射,也可以单纯的当成关于爱和成长的影片。
  影片用色很冷,除了那辆红色的汽车。影片的人物不多,景致则愈显孤独。正是色调和环境的双重孤寂构成了影片的主调。对于父亲,这是一次如何做父亲的回归,对于孩子,这是一次父爱的回归,尽管当他俩理解到这份爱的时候父亲已经在没有渲染中死去。而当父亲的形象第一次出现时,画面的构图犹如耶稣受难时的景象,这如何不是一种隐喻。而事实上,正是双方心灵的回归共同完成了兄弟俩最后的回归,他们居然回家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它还是俄罗斯电影的回归。1962年,塔尔科夫斯基的一部《伊万的童年》首次为俄罗斯捧回一尊金狮。而这一等,就是40年。更巧的是,两部电影的导演都叫Andrei,而小儿子Ivan的性格有点像《伊万的童年》里的Ivan。这部影片更被《纽约时报》评为:“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失落的兄弟俩精疲力竭地回到车中,弟弟无意间翻出那张褪色照片,可那个原应存在父亲位置的地方却空无一人。而大儿子旅途过程中拍摄的很多张照片中也没有任何一张出现过老爸的身影。